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一、历史传承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留学生教育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1年夏,上外招收了第一批由“日本青年向中国青年赠书会推荐的暑期汉语进修班学生27名。同年10月,为适应工作的需要,学校成立了中文学习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中文教研室,教研室当时仅有4名专职教师、7名兼职教师。

1984年,由原先基础部的汉语教研室、语言学教研室、国际关系教研室以及中文部的中文教研室合并而成对外汉语教学系。在建立对外汉语教学系的同时,学校组建了留学生办公室,直接受分管外事的副校长领导。留学生办公室和对外汉语教学系同属一个总支。

1994118日,在原对外汉语教学系和留学生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下设学院办公室、外国留学生部、外国留学生中文教研部、对外汉语教学系、语言学教研部,当时共有教职工42人。

建院以来,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多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工作也进入了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阶段。目前,学院下设学院办公室、留学生办公室、留学生中文教研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研部、中国语言文化教研部、汉语国际教育教研部,承担全校4门本科中文类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教学,汉语言、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汉语国际教育(汉语)等3个留学生本科专业教学,留学生语言进修课程教学,以及3个学术型硕士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1个专业型硕士点(国际中文教育)和1个博士点(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生培养工作。


二、院徽解读

  

标志组成

1. 圆角方框,表示汉语研究与国际教育乃一方大有可为之天地;

2. “交”文篆体,通过院名核心字古体来呈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3. 英文首符,代表院名的英译“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 and Exchange (SCSE)”

4. 五洲板块,通过地球球面的展开表明全球一体的时代特征。


图符详解

标志主体的“交”字篆文分为三部分:前、中、后(上、中、下)。后部形如一门,乃中华文化与五洲世界互通之门。寓示学院为汉语文化宝库,“进来”——入此修习,奥秘无穷;又寓示全球化的社会生活,“出去”——学成行走,天地广阔。中部椭圆一镜,照五洲四洋与黄白黑棕安居之所。蕴示地球为人类共有家园,“放眼”——中外一家,联系紧密;又蕴示华夏自身观照前景,“回望”——整装待发,常省常新。前部航班展翅,渡现实生活与文明价值贯通之旅。预示教育为发展完善路途,“腾飞”——人生之旅,敩学无限;又预示方向航程宜高宜远,“目标”——正向上行,志存高远。


识别内涵

方框圆角,整体柔和;头翅尖利,布局有力;英文花体,美观古典。

天圆地方,标志一体;图符结合,动静有度;参差多态,事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