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一、历史传承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留学生教育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1年夏,上外招收了第一批由“日本青年向中国青年赠书会”推荐的暑期汉语进修班学生27名。同年10月,为适应工作的需要,学校成立了“中文学习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中文教研室,教研室当时仅有4名专职教师、7名兼职教师。

1984年,由原先基础部的汉语教研室、语言学教研室、国际关系教研室以及中文部的中文教研室合并而成对外汉语教学系,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为全国最早获批该本科专业的四所高校之一。在建立对外汉语教学系的同时,学校组建了“留学生办公室”,直接受分管外事的副校长领导。留学生办公室和对外汉语教学系同属一个总支。

1994118日,在原对外汉语教学系和留学生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先后设立汉语言、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等3个留学生本科专业及多种留学生语言进修项目,并同时承担全校本科生中文类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教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下设学院办公室、外国留学生部、外国留学生中文教研部对外汉语教学系、语言学教研部,当时共有教职工42人。


二、学院现状

2024122日,上外“中文学院成立仪式暨中文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松江校区国际教育中心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尹冬梅、校长李岩松共同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揭牌。中文学院在原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等基础上,升级组建,进一步发挥语言文学研究优势,整合中文学科资源,建设特色中文学科,培养特色卓越人才,更好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上外中文学院的成立,是上外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外国语大学中文学科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创新,是上外以“新文科”建设赋能跨学科知识创新与交叉融合,凝聚合力打造一流中文学科的重大举措。

学院下设学院办公室、留学生办公室、中国语言文化系、国际中文教育系、汉语系、语言理论与应用研究所、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目前,已形成本硕博衔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中文学科教育体系。学院现开设有3个本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面向中外学生招生)、汉语言(面向留学生招生)、国际经济与贸易(面向留学生招生)。其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20年成为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招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拥有1个专业型硕士点(国际中文教育)2014学院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自设“汉语国际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2024年获批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点,成为全国首批设立该专博点的12所高校之一。学院承担全校4门本科中文类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教学留学生语言进修课程教学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现代汉语”获评海高校市级一流本科课程

截至2024年底,学院在读中国本科生共计162人,留学生本科生379人,硕士生(含留学生)339人,博士生(含留学生)34人。2024年,学院招收各类留学生共计2710人次。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8人,讲师16人;教师专业涵盖语言学、文学、教育学等,90%以上的教师拥有海外留学、工作或进修的经历。学院已建成一支拥有跨语种、跨学科、多元化、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还聘请了德国波恩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汉学家WOLFGANG WERNER KUBIN为特聘教授,围绕中国思想史及概念史研究开设课程及学术沙龙,定期与学院师生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开拓师生的学术视野,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学院致力于推动高水平国际合作,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学院目前共有面向本科生的各类国际交流项目约20项,含双学位、本硕连读、学期交换及暑期实践等。

学院努力践行学校“服务国家发展、服务人的全面成长、服务社会进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为办学使命,积极打造“国际嘉年华”等文化品牌项目,积极组织中外学生参与上海市外宣办、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ICS)、中新社、虹口区融媒中心、松江区融媒中心等单位的宣传工作。引导学生发挥专长和优势,通过镜头将真实的中国呈现给世界。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高水平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果。在国家级及市级赛事中表现突出,包括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以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全国总决赛等。此外,学院大力支持学生投身志愿服务,如参与进博会、中国互联网大会等大型活动,并每年组织暑期支教团队赴各地开展教育帮扶。学院采取多元化举措助力学生职业发展,就业去向涵盖公务员、教师、传媒、信息服务及世界500强企业等领域。不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除在本校攻读研究生外,还进入国内外顶尖学府,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大学,以及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2024年,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就业率高达96.97%,展现了良好的就业竞争力。


三、院徽解读

   


标志组成

1. 圆角方框,表示汉语研究与国际教育乃一方大有可为之天地;

2. “交”文篆体,通过院名核心字古体来呈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3. 英文首符,代表院名的英译“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 and Exchange (SCSE)”

4. 五洲板块,通过地球球面的展开表明全球一体的时代特征。



图符详解

标志主体的“交”字篆文分为三部分:前、中、后(上、中、下)。后部形如一门,乃中华文化与五洲世界互通之门。寓示学院为汉语文化宝库,“进来”——入此修习,奥秘无穷;又寓示全球化的社会生活,“出去”——学成行走,天地广阔。中部椭圆一镜,照五洲四洋与黄白黑棕安居之所。蕴示地球为人类共有家园,“放眼”——中外一家,联系紧密;又蕴示华夏自身观照前景,“回望”——整装待发,常省常新。前部航班展翅,渡现实生活与文明价值贯通之旅。预示教育为发展完善路途,“腾飞”——人生之旅,敩学无限;又预示方向航程宜高宜远,“目标”——正向上行,志存高远。



识别内涵

方框圆角,整体柔和;头翅尖利,布局有力;英文花体,美观古典。

天圆地方,标志一体;图符结合,动静有度;参差多态,事业之美。




20254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