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下午,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在在虹口校区二号楼一梯召开全院大会,会议由党委书记张艳莉主持,院长陈昌来、副院长鹿钦佞、副院长朱建军重点部署学院近期工作,全体教职员工参会。
会上,陈昌来院长就近期学院动态进行介绍。他指出,面对数智化下的新文科发展浪潮及学科专业布局调整等大背景,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正面临诸多挑战。在此形势下,学院将以“对接需求、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为应对策略,进一步完善学院内部治理,有序推进有组织教学科研。在完善学院内部治理方面,陈昌来院长强调,要健全并充分发挥党政联席会议、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作用,同时,积极发挥学院基层党组织、群众组织、院办、留办、工会等的作用,改革教研部设置,推进系-所-中心架构建设。经充分酝酿,广泛征求意见,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在原教研部的基础上,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三系、一所、一中心为实体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分别为:汉语系、中国语言文化系、国际中文教育系、语言理论与应用研究所、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未来,学院还计划根据需要成立若干虚体教学科研机构。
鹿钦佞副院长详细介绍了教学创新团队的相关安排。学院计划成立三大教学创新团队,包括:产学研一体化中文教学创新团队,重点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推进第一、第二课堂融合;数智中文教学创新团队,重点落实“新文科”建设精神,促进文理融合,关注技术赋能;中文国际传播教学创新团队,关注课程思政、留学生的国情与文化教学以及中国语言文化的海外传播等问题。团队将遵循创新性、交叉性、实践性、开放性、实效性、示范性原则,承担改革创新、成果产出、宣传带动的任务。
朱建军副院长介绍了科研创新团队的情况。学院计划成立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研究创新团队、理论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创新团队及语料库建设与二语习得研究创新团队,聚焦不同学科领域,从文学传播、语言理论研究到二语习得研究,全方位推动学院科研工作迈向新高度。同时,朱建军副院长对国家社科等项目申报事宜加以提醒,并针对学位法内容进行了宣讲和解读,梳理了学院关于学位法学习落实工作推进的重要思路。
此次全院大会明确了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未来发展方向,学院将持续完善内部治理、推进有组织教学科研,应对新挑战,助力新发展。
(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杨惠宇)